• 尊敬的刘校长、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会长、秘书长: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校友工作高峰论坛”,很高兴能在这里就校友企业和母校之间建立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我相信,我们今天论坛活动形成的最后成果,无论是对母校、对在读的学弟学妹,还是对校友企业或者校友个人,都会产生十分积极而且深远的影响。我也相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建设一个多方参与、各方受益的“发展共同体”,将从此刻起成为我们在座各位和广大校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受学校校友总会郭凤莲秘书长的委托,借这个论坛,我就校友和母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友与母校打造“发展共同体”的主要优势在哪里?

    “共同体”,是当下一个热门的词汇,比如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等。那么,“发展共同体”是什么?“发展共同体”,是指参与各方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共同追求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目标结成的一种互为依托、利益攸关的集体。这种共同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合作动力的双驱性、

    目标任务的务实性、参与主体的发展性。

    我们之所以将校友(企业)与母校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发展共同体”,是因为我们建立这种共同体是以促进各方发展为前提、为旨归。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友企业,无论是校友个体还是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这种共同体的建设形成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宽的发展通道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校友与母校构建“发展共同体”,具有其他合作主体之间难以类比的优势:

    一是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在广大校友(企业)心里,母校就是自己一生的温暖家园和永恒的情感港湾;在母校和母校老师心里,校友就是自己血脉至亲的家人,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牵挂。因为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情感共同体”关系,因此,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行为层面,我们都会秉持这样的合作初心,那就是,只要有利于家或者家人发展的事情,我们都会竭尽所能、不遗余力。

    二是具有先天的合作优势母校是通过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校友是通过学科和专业学习成为优秀的专门人才,母校的发展方向和校友的职业志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特殊的学缘关系,最容易也最适合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模式,实现校友“资本”和学校“智本”的深度融合,形成对接性强、稳固度高的“发展共同体”。

    三是具有开放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友(企业),要实现自己高品质、高水平发展,除练好内功之外,还必须借助外力。可以说,在所有的外部合作关系中,只有校友(企业)和母校之间的合作是最纯洁的、最坦诚的、最开放的、最具有包容性的,也是最不需要设防的。“只要我有,我必倾其所有”,这就是校友(企业)和母校的一种合作姿态,也是建立“发展共同体”的一种独特生态。

    在座的各位都是母校校友中的精英,很多还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者资深的职业经理人,立足需求,放眼未来,深化合作,用“发展共同体”理念与模式构筑高位发展的坚实平台,激活持久发展的动力引擎,理应成为校友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首选。

    二、校友与母校打造“发展共同体”的着力重点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校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发展共同体”,应该就是以工大情怀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与模式。实现的应该是四个追求:一是通过集聚校友和校友企业资源,助力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助推学校事业高位发展。二是通过母校的学科专业资源、团队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校友企业在战略调整优化、高端产品研发、产业技术攻关、人力资源发展、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抢得发展先机,助推校友企业加速发展。三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研发校本课程、承担指导任务、开展协同培养等方式,提升校友的专业延展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助推广大校友提质发展。四是通过“发展共同体”建设,完善学生培养体系,拓展学生培养渠道,夯实学生培养平台,丰富学生培养资源,提升学校专业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在校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以上四个追求,构建“发展共同体”,其着力点就是深化“产教融合”。什么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到底有什么不同?所谓“校企合作”,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策略;主要表现为建立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学生实训、实习、就业,为企业提供职工教育培训;合作主导者是学校,属于学校的单向自发行为。“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和学校以各自需求为导向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策略,是双方的一种双向自觉行为,企业和学校都是合作的主动者,更是合作的协同者。其中:

    ,是指学校通过对接产业领域,与企业开展方案研制、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等方式,为企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系统的智力服务和动力支持。

    ,是指企业通过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设立捐资助学项目、开展学生成长指导、帮助学生创新创业等方式,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协同育人”支持。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提升、专家指导等方式,为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供教育支持;通过共建校企教学团队、学科团队、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的骨干队伍水平;通过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帮助企业生成发展的恒久动力。

    ,是指学校通过建立智库,在专家咨询、战略谋划、课题研发、技术攻关、创新设计、品牌包装等方面,为企业把脉问诊、排忧解难,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国家针对产业转型发展和高校内涵发展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今年,国家启动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创新机制与模式,发挥“产教融合”引领作用。应该说,我们的一些校友企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只要抓住机遇,与母校扎扎实实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今后,在我们的校友企业中必将产生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的引领型企业。

    三、校友与母校打造“发展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有哪些?

    从长期来说,打造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就是要建立校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层次、全方位、可持续“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是,结合我们湖南工大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近期我们应该选准几个关键点,进行重点突破和着力推进。我把它归纳为“三维、十二向”,与就是从三个维度,通过十二个项目驱动,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第一个维度是:开展专业共建,形成双向支撑

    校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性质和业务范围,与母校的相应专业建立紧密共建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源助力母校学科专业实现特色发展,另一方面,母校通过提升学科专业综合实力,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可以从四个点上开展合作:

    1、合作优化专业发展体系。校友(企业)深度参与母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共同开展专业前沿动态分析,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产与教的全程对接与深度融合。

    2、合作搭建专业建设平台。校友(企业)通过定向支持方式,为母校捐建专业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将企业的研发平台面向母校开放,实现与专业共用共享;专业引入校友企业,在校内或企业联合建立省级、国家级高端学科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

    3、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资源。校友(企业)与专业共同建立教学案例库;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共建“金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企业生产现场在线教学系统;联合编写专业教材或教学讲义。

    4、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友企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母校相关专业提供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条件支持,组建实践教学指导团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基地实践教学,转化、应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选用有较好潜质的优秀毕业生。

    第二个维度是:开展团队共建,促进双向发展

    高水平团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企业的立企之本。校友(企业)与母校通过团队共建,可以凝结人力资源“发展共同体”,实现人才队伍的双向培养与整体提升。当前,我们可以从四个点上集中发力:

    1、开展伙伴结对,提升双师素质。专业吸纳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并与学校专业教师形成“伙伴结对”关系。伙伴之间共同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申报、项目研究、教学改革、教材编著、成果培育,一方面,在合作发展中提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为学校和企业形成共享成果。

    2、建立奖教基金,激励教师成长。校友(企业)面向专业建立定向奖教基金,鼓励专业教师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生,自觉提升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在重大项目和学术成果申报中,将设立基金的校友企业作为合作单位,为企业积累标志性成果。

    3、组建专业团队,服务企业发展。由专业牵头,组建跨学科团队,在校友总会的统筹下,面向合作的校友企业开展战略咨询指导、研究课题对接、产业技术攻关、项目联合申报、重大成果打造。

    4、对接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学校组织创新团队面向产业、行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培育,与校友企业建立成果转化与技术应用对接机制,实现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研发成果等优先服务校友企业需求。

    第三个维度是:开展培养项目共建,实现双向受益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是学校助力校友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高校应该整合校友和校友企业资源,深度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根据我们工大的实际情况,我觉得目前在校友(企业)与母校的“发展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可以重点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1、“十”,是指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助推作用,每年由学校与校友企业联合遴选10个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由校友企业注入风险投资资金进行重点帮扶、指导和培育,项目实现孵化后成为校友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百”,是指充分发挥校友企业在学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高质量就业中的促进作用,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家校友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设立校友企业招聘专场,优先校友企业在优秀毕业生中选才用才。同时,可以从大一学年级开始,探索校友企业“定向培养”模式。

    3、“千”,是指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校友企业对在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激励作用,通过组织校友助学、奖学方式,在四年学程周期中筹集助学金、奖学金不少于1000万元,每年资助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奖励专业突出的榜样学生不少于500人。

    4、“万”,是指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三全育人”中的系统引导和重点指导作用。开设“校友论坛”,每年邀请优秀校友面向各专业学生举办20场左右的形势政策、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成才导向、专业教育、素质培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选聘“校友导师”,从校友中选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在所有学院建立稳定的“校友导师团队”,校友导师主要对接学科竞赛团队、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开展重点指导。通过“校友论坛”“校友导师”,每年让不少于1万名学生得到不同形式的成才指导。

    “十百千万”工程,一方面是通过整合校友资源促进在校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全程培养衔接,为校友企业选好苗子、培育尖子,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

    四、如何落实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项目任务?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校友工作高峰论坛”,一方面是要引导大家深化以“产教融合”为总体路径的“发展共同体”建设理念,另一方面是要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落地实施。针对上面的“三维、十二向”任务,我觉得必须围绕实际操作层面,探索和形成一些可真正落地的具体措施。我在这里提出四点参考性建议:

    一是建议摸清需求底子校友总会要利用各地方校友会组织,摸清校友企业在人才需求、创新需求、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底子,通过与校友企业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组织创新力量、聚合服务团队,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二是建议明确项目任务各地方校友会在今天下午的讨论中,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所在区域校友和校友企业情况,大体上形成12项产教融合项目的对接意向,确定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校友总会也可以就12项任务中的量化目标,与各地方校友会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初步形成一个目标分解方案,以便各地方校友会有的放矢地开展组织工作。

    三是建议开列对接清单。校友总会要以清单方式将学校需求提供给地方校友会,比如:各个学院、专业需要哪些课程的兼职教师?需要在哪些区域建立面向哪些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哪些学科、专业方向的校友导师?需要校友或者校友企业联合开发哪些类型的课程资源?同时,也要以清单方式将学校能够服务校友企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各地方校友会,比如:现在有哪些重大的学科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可以提供给校友企业共享?有哪些重大的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可以与校友实现对接?有哪些已有的发明专利和重大成果可以供校友企业进行转化与应用,等等。

    四是建议完善衔接机制校友总会应尽快针对“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制定校友总会地方校友会校友企业、校友个人的三级衔接机制,确保合作项目任务层层落实、步步跟进。同时建议建立合作项目在线对接系统,实现各类合作信息的有效利用。

    各位领导、各位校友,我夫人过去一直从事学校的校友工作,经常会和我聊起校友关注母校发展、助力母校发展的感人事迹,作为母校的一员,我代表我个人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我相信我们很多教职员工和我一样,也会心存这样的谢忱与敬意。

    马云说过一句话:鸡叫了,天亮了,并不是因为鸡叫了,天才亮了,鸡不叫,天也会亮,关键是天亮了的时候,谁已经醒了。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构建校友与母校的“发展共同体”,我们应该做第一批醒过来的人。

    谢谢大家。


    上一条:持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合力构建发展共同体-昆明宣言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www.hut.edu.cn) @1997-2014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